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,是孔子弟子有若的一句名言。意思是: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也就有了。这里“本立”是前提,“道生”是结果,意在强调培根固本的重要性。
本,指事字,始见于西周金文,古字形在“木”的下部加一指示符号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,本义指树根。农耕时代,人们对农作物有着深厚的感情,认为植物的根部代表一切生命的起源,所以“本”字便有了本源、初始之意,用来比喻最基础、最核心的事物。
“本”是基础,基础巩固了,其它部分才能发展。柳宗元曾写有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一文,借用树的生长给出了做人为政的启示。其中讲到,很多人种不好、种不活树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“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”,导致“木之性日以离矣”。以树说理,从反面阐释固本培根的重要性。正所谓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”“本根不摇,则枝叶茂荣”。
“本”与“末”相对,“本”是树根,“末”是树枝,“本”是主,“末”是次,当面临复杂局面时,抓住了主要矛盾,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从这个角度说,“务本”是科学的方法论。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,看到甘肃“民苦无衣甚于无食,老弱妇女衣不蔽体”。他下乡实地调研,发现当地土质适合种棉,又同百姓攀谈,大部分农民对预想的种棉收入也比较满意,于是左宗棠便提出了“教种桑棉为养民务本之要”,大力推广种棉。这个“务本”之策,增加了粮食生产,改善了百姓生活,自然也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。
可见,“本”是核心、是关键、是第一要务,抓住了“本”,就好比从千头万绪中抽出线团的头,根子找到了,脉络清晰了,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产生了。1946年4月,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,在延安召开的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,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提出,今后三年的三项建设任务,排在首位的是“经济为本”,之后是发展文化、发扬政治民主。事实证明,抓住了生产这个本,才有条件支持对敌斗争,其它很多困难才能得以解决。
在“本”字上下功夫,适用于各个领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开局起步,把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,走的就是一个正本清源、标本兼治的历程。
为政如此,修身亦然。一个人不论到什么位置,在什么环境下,都不能忘了根本。只有始终守住本心、保持本色,才能立得住、站得稳、走得远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记载:东晋殷仲堪做荆州刺史时,生活俭朴,吃饭时饭粒掉到桌上,都要捡起来吃掉。他常教育子弟们:“贫者,士之常,焉得登枝而捐其本。”意思是说,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,怎么能登高位就忘了本呢!无独有偶,明代“公安三袁”高中进士后,母亲让他们穿着草鞋回家。以此告诫儿子做人不能忘本,为官要守住本心,保持清廉本色。
“万物得其本者生,百事得其道者成。”尽管时代在变,但治世做人的根本不能变。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,强根固本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,始终牢记“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”,常问自己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。只有这个“本”坚固了,我们的党性才会纯正,政治才会坚定,才会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、心心相印。(李溢慧)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